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健康养生 » 正文

如何提高法学期刊论文发表成功率 | 法学院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武丹/制图

作者|林士平
责编|薛应军
正文共3081个字,预计阅读需10分钟▼
如何提高法学论文质量,进而提高投稿命中率,是许多作者十分关心的议题及亟待解决的难题。也可以说,是许多作者“急难愁盼”的问题。如何提高法学期刊投稿命中率?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期刊编辑工作的经验,试着从作者投稿命中率低的原因以及提高发表成功率的路径与方法等角度,谈谈经验。
作者投稿命中率为什么低?以笔者长期参与编辑工作的《现代法学》为例,拒稿率长期在97%左右。如截至今年9月,《现代法学》通过中国知网协同采编系统平台收稿量1500篇左右,平均每期用稿14篇,上半年共用稿约42篇,稿件采用率约为3%。另据了解,其他同类期刊的投稿命中率也不容乐观。今年上半年,不少网络首发或优先出版的法学期刊录用稿已排到明年初,有的人文社科核心期刊和普通刊物也是如此。可见,投稿命中率低,是客观存在的普遍现象。
投稿命中率低的原因
为什么投稿命中率低?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版面供需失衡。一方面,论文产出量大,作者发表需求强烈。破除“唯论文”并非不要论文,发表论文仍是“刚需”。学术研究需要在交流与共享中不断推进。论文发表机制既是一种重要的学术交流机制,也是一种学术评价辅助机制,其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另一方面,期刊版面有限。出版资源的有限性、学术评价活动的选择性,又增加了这种供需矛盾。同时,期刊又有不断提高影响因子等刚性要求,这使得编辑需要大海捞针一样,筛选出可能更优质的当下受众更关心的话题等。这使得版面供需失衡问题虽可通过改进和优化发表机制予以缓解,但难以从根本上予以消弭。
计算标准偏差。对“顶级”期刊和“核心”期刊来说,用稿率确实低,但从科研产出和发表总量来说,比例并不算太低。以全国6000多种的学术期刊(双月刊为主)单刊每期发文15篇计算,年发表论文54万篇,如加上学术集刊论文发表的数量每年发表论文数量会更多。据《中国科技人才发展报告(2020)》,我国科技人员增加到509.2万人。2020年末,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在校硕博研究生总数约为290万人,加上《高等教育蓝皮书: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报告(2020~2021)》公布普通高校专任教师约174万人,由此可以估算出,期刊发表率约为1篇/10人。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施以来,大力破除“唯论文”做法、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论文要求等,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论文“发表难”问题,发表论文的“刚需”人群进一步缩减,期刊发表率会进一步提高。因此,以实际需求人群为基数计算期刊用稿率,可能会更准确。
估算方法不当。投稿命中率低相对普通作者而言,可能较明显。有的作者由于受约稿等处理方式影响,用稿率明显高于普通作者。但对多数期刊来说,仍有相当一部分版面是留给自由来稿作者的。就作者自由来稿而言,期刊等级越高,投稿命中率越低,而随着期刊的等级降低,投稿命中率则会逐渐升高。当然,稿件质量越高,投稿命中率相对就高。值得一提的是,在稿件质量相对确定的情况下,投稿策略便成了影响投稿成功率的关键因素。因此,稿件质量与投稿策略是影响投稿命中率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作者期望值过高。目前,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刚性需求主要来源于评职称、课题结项和取得博士学位,且目标主要是核心期刊,正在建立中的代表作制度尚未完全取代期刊发表机制。但问题是许多亟待发表的论文并没有达到高水平期刊发表的要求,而作者的论文又不可能等到完全达到质量要求再予以发表,且许多人总是期待在高层次期刊发表自己的论文。与此同时,有的学术期刊倾向于发表高职称、高学历、高影响力人员的论文,由此形成了论文发表“两难”问题。
提高论文发表成功率的路径
笔者认为,提高论文质量是提高发表成功率的有效路径,采用科学的投稿方法则是提高投稿成功率的关键。
一是写作的有效路径问题。2018年8月21日至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这对产出高质量学术论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结合编辑出版工作实践经验,笔者就如何提升打造高质量论文、提高论文发表成功率,提出如下路径:
增强“脚力”。法学学科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深入社会实践,广泛开展交流,做好调查统计工作。只有脚踏实地进行学术研究,将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实践中的问题找出来,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使法学研究来自于实践,用之于实践,做好社会调查这篇大文章,才能产出高品质的科研成果。仅凭个人兴趣爱好,闭门造车、主观臆想、天马行空撰写出来的论文很难有发表机会。
增强“眼力”。要善于观察。面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要进行全面、具体、深入的分析。要“以点带面”,不能“以点代面”,防止搞“盆景式调研”;对发现的问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善于“解剖麻雀”;在观察调查过程中,深入基层,深入实践,避免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增强“脑力”。写作是一项创新性实践活动,需要创作者持续不断增强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处理好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与方向的关系、突破与创新的关系。
增强“笔力”。重点提高写作能力,增强写作动力,把握好写作方向、力度。首先,要有勤于钻研、甘于寂寞、吃苦耐劳的科研精神。其次,要把握好写作方向。根据个人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情况,结合学科热点和前沿问题进行研究,在两者的结合中找到突破的方向。再次,要控制好写作力度。比如针对纯学术性期刊,要增强论文的理论价值和丰富学术内涵;针对实践性学术期刊,应当加大司法案例、相关数据、立法资料内容的占比;如果是综合性学术期刊,则应当走中间路线。
二是科学投稿。投稿时,应当把握“三感”:层次感、风格感、方向感。
层次感。据笔者初步观察发现,现有的法学期刊中,顶级期刊约占5%左右,核心期刊约占20%左右,普通期刊占60%左右。其他容纳法学学科稿件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其结构层次结构也基本相同。因此,作者在投稿时,要结合自己的需要,选择不同层次的期刊,尽量从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最低层次的期刊开始尝试,这样成功率会高一些。
风格感。要适应期刊的行文风格。大致可以将期刊分为稳重求实型、开拓创新型、情有独钟型等类型。这种风格的形成包括选题范围、话题领域、问题类型、研究方法、话语风格、资料种类等多个方面。作者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应期刊的行文风格,但要尽量做到不冲突,且尽量贴近。当然,最有效的方法是多阅读与分析投稿目标期刊。
方向感。方向感包括学科、地区、机构等。首先,要注意分析和研判投稿目标期刊的学科倾向性。投稿时有的放矢,避免无效投稿。但要注意没有学科倾向性也是一种特征。其次,不同地区的期刊对稿件质量的要求在总体上存在差异。比如,经济文化发达程度较高地区的期刊一般对文稿质量要求相对较高。有的作者会采取差异性竞争策略,打“地域差”,寻找适合自己的期刊。
总而言之,有的作者感受到的“发表难”是由多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除供需失衡、计算标准和统计口径等原因之外,作者期望值过高也是主要原因。因此,作者要从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入手破解论文“发表难”问题。一方面,要平时注意知识积累、勤于观察分析和练笔,临时抱佛脚,即使写出“急就章”,也很难达到较高的发表质量要求。另一方面,建议作者适度与编辑加强正常沟通交流,也有利于增大发表机会。但从根本上讲,只有练好内功、增强实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个体论文“发表难”问题。
(作者为《现代法学》杂志编审)
原标题:《如何提高法学期刊论文发表成功率 | 法学院》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新华社评“学生模仿奥特曼被劝退”
今天,全省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推进会召开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