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中医健康 » 正文

去南水北调中线,为何必去穿黄工程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一群调水人,专注于搬运纯净好水在中国的中部郑州

在郑州西北部
一条巨龙在黄河之下隐去了身影
论渠段长度
它只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全长1432km的74分之一
论管理层别
它也只是中线45个管理处中的一份子
(穿黄工程位置示意图)
但是
它名为穿黄工程
一个穿越大江大河的调水工程
载着两河文明的使命
担着向北方供水的重任
便注定了
它的不凡
它的担当
在这里
母亲河长江与黄河
于此拥抱
一条风光迤逦
一条九曲回肠
(鸟瞰穿黄工程南岸)
在这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万古黄河
又于焦作温县奔涌而出
进口平静幽深
出口咆哮激荡
(气势磅礴的出口)
在这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与享誉世界的
陈式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
与回响着鼓角峥嵘的
楚河汉界、汜水关
依河相对
前者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式太极拳的发源地
后两者是
2000多年前楚汉相争的主战场
和自古以来进入中原的最后一道关隘
(南岸与黄河同框照)
这里究竟是
一片怎样的土地?
为何会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从此处潜越黄河?
01
千年渡口
孤柏渡地处黄河
中游与下游分界线桃花峪
的上游20公里
从高空俯瞰
这里是近段黄河的“咽喉”
近南北方向延伸
将其分为两个迥然相异的世界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黄河之孤柏渡口,请横屏观看)
这是黄河岸边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渡口
它见证了楚汉争霸的烽烟
聆听过隋唐群雄逐鹿的马蹄声
每一寸黄土上都叠印着岁月的漫漫烟尘
九曲黄河在荥阳王村镇摆了一下腰
留下了一个叫孤柏嘴的小河湾
这是黄河在荥阳境内水势最为平静温柔的一段
它东接飞龙顶
西连虎牢关
面对滔滔黄河
背倚连绵邙山
(黄河落日圆,请横屏观看)
它的名字来源于一个传说
这里有一棵遮天蔽日的老柏树
据说汉王刘邦和李世民都在此避过雨
抛开真伪不谈
这里必定见证了王的成功和
寇的失败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写道:
孤舟向广武
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
思君心郁陶
广武是如今荥阳的一个镇
荥阳城内至今还有成皋路“渡口”以西20公里到巩义
是诗圣杜甫的老家
往东10公里至荥阳
是李商隐和刘禹锡的故乡02
超级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在此潜越黄河
最初设计论证时
有隧洞和渡槽两个方案
简单来说
一个“入地”成洞
(隧洞方案示意)
一个“上天”作桥
(渡槽方案示意)
经过反复论证和河工试验对比
最终选择了隧洞方案
穿黄隧洞为双线有压输水隧洞
单个洞长4250米
内径7米
这样的内径可以满足洞内跑汽车
因处于七度地震区
工程设计时
需要面对河床游荡
(黄河的“摇摆”你懂的)
河槽深度冲淤
砂土地震液化
(略等于在略湿的沙滩上手拍一会
就会把固态的拍成凉粉状)
长距离盾构隧洞施工
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盾构机图示)
另一方面
黄河河床下复杂的地质条件
内水外水的双重压力
注定了穿黄隧洞
不同于一般的交通隧洞(比如地铁)
也造就了隧洞非同寻常的构造
(隧洞施工期图片)
一边是有压内水的挤压
一边是黄河下外水的压力
面对双重“高压”
不拘一格的隧洞设计就横空而出
这就是中线工程最具挑战的部分
穿黄工程
(穿黄工程全貌)
整个工程
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当属穿黄隧洞工程
是中国第一条双层衬砌隧洞
外衬为预制管片
抵御外水压力
内衬为现浇结构
抵抗内水压力
中间还有一层排水系统
三层结合就是“夹心饼干”
你也可以叫“奥利奥隧洞”
(“奥利奥隧洞”的构造示意图)
(隧洞剖面示意图)
外衬混凝土管片结构
就是利用特制的德国产盾构机
(现此类盾构机械已全面国产)
在掘进过程中把预制混凝土管片拼装起来
基本是目前地铁洞身段的施工方法
(外衬及中间排水垫层图示)
而内衬的现浇混凝土管身
除了密布的钢筋网
还有数千条预应力锚索
他们组成了内衬的钢筋铁骨
加上夹在中间的设计巧妙的排水系统
将内水合理范围的渗出部分
通过网络收集起来又排入干渠
(集水及排水系统示意)
所以
即使你喊它“奥利奥隧洞”
内外“双层护甲”
可以抵抗黄河摇摆等巨力的“扭一扭”
也能扛的住黄河水和洞内水的“泡一泡”
这个“奥利奥”不简单
(隧洞结构三维图示)
此外
为了应对可能的对黄河生态补水
或者水质人为蓄意污染等突发事件
需要将工程内的水
对外有一个出口
则需要工程的第二部分来处理
在隧洞进口的右侧
有一段迷你隧洞穿过邙山直抵黄河岸边
这就是穿黄工程
的退水洞部分
(退水洞部分,蓝绿色水体就是退水洞出口)
当需要退水时
退水闸闸门打开
来自南方的水源
便会溢出至黄河
实现两大母亲河的真正握手
(雪中的南岸竖井与黄河)
工程的第三部分
则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最为寻常的部分
即位于隧洞两端上下游的明渠
隧洞的上游渠道
位于荥阳王村镇
均为深挖方渠段
最深挖深50米
拥有五级边坡
(穿黄南岸的深挖方渠段)
在这里的李村北干渠渡槽
因为离水面较高及其彩虹形态
习惯称其为“彩虹桥”
(彩虹桥一瞥)
隧洞的下游渠道
位于温县境内
为半挖半填渠段
少数渠段为填方渠道
(北岸填方渠道一瞥)
就这样
穿黄隧洞、退水洞、明渠段
外加其他闸站设施
便组成了这南水北调中线的控制性工程
穿黄工程
(现今穿黄工程,请横屏观看)
但若仅止于此
穿黄工程也许算不上伟大
它的特别之处表现在
三个方面
其一
选址
黄河安澜
最近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
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加上历史上黄河的水患
百公里外的开封还是地上悬河
足见黄河性格的“乖戾”
因而选址就显得特别重要
结合黄河历年水文资料
和地质特点等各种因素
经过综合论证比较
最终将工程位置选在了
郑州市荥阳王村镇孤柏渡这块地方
(穿黄工程所在位置示意)
其二
方便快捷的维护
任何水利工程并非
一项一劳永逸的工程
隧洞不同管节间的施工缝可能会有损坏
从而影响工程整体的效用
所以
检查维护必不可少
(隧洞结构内部示意)
双洞的设计
就是为了在一条隧洞检查维护之时
另一条可以担起输水使命
不影响工程的正常输水
每隔几年的冬季
沿线需水量下降时
工程师们会趁机抽空其中一条隧洞
对该洞进行“号脉问诊”
对隧洞进行维护同时
也对隧洞中可能老化的安全监测线缆等设施
进行更换和修复
安全监测电缆是布满工程的“神经”
随时感知工程的“身体状况”
神经要保持“灵敏”
才能切实反映穿黄工程的状态
因而安全监测设施
是嵌入工程身体内部的“听诊器”
(安全监测内观设施布置概念示意)
其三
超级工程造就研学基地
这样的超级工程
理应成为中小学教育的载体
2017年12月经教育部批准
穿黄工程被确定为
全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成为了研学教育的前沿阵地
和水情教育普及的重要场域
三年以来
共接待数十所所学校师生数千人次
他们在这里近距离接触国之重器
认识超级工程建设的不易
操作古往今来取水工具
了解历史并学习中国水情
为传播节水护水意识
和中国水资源现状等水情知识
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研学老师在讲解水车原理)
(研学师生在北岸出口平台合影)
(研学学生在设备展示区合影)
受到了水情教育的师生们
又各自回到学校和所在的社区
如一朵朵蒲公英
乘着风
带着节水护水的知识种子
影响着周边的人们
真正做到了一边调水
一边传输节约用水的理念
(北岸出口平台掠影)
所以说
穿黄工程是名副其实的超级工程
穿黄不通
中线无功
穿黄工程解决了中线穿越大江大河的难题
还成为了研学水情教育的重要阵地
成为润泽一方的国之工程
与此同时
在南水北调水脉的哺育下
一个超级北方
也呼之欲出
03
超级北方
中线工程的建成通水
也就打开了华北地区的“水龙头”
过去这个受制于水资源限制的广袤土地
将要焕发新的生机
2020年12月12日
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迎来全面通水六周年
六年来工程累计调水394亿立方米
1.2亿人直接受益
其中中线工程调水348亿立方米
约6700万人受益
东线工程向山东调水46亿立方米
惠及人口约6500万
工程运行安全高效
综合效益显著
京津冀协同发展
雄安新区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
中原经济带的腾飞
皆有赖于这条生命之渠、生态之渠的润泽
生态补水
让诸如焦作、平顶山等资源依赖型城市
成为水城生态城
(向南阳白河生态补水)
(向平顶山北汝河生态补水)
(平顶山城区水系)
这就是
穿黄工程的故事
现如今
故事仍在继续
04
尾声
穿黄工程
在“双精维护”、智慧调水的加持下
日臻完善
数年后
一座集南水北调科研、教育、试验的基地
中线工程3D打印微缩模型
也将建成
它们将与穿黄工程一起
构成研学教育和水情教育的有力载体
节水护水的意识
将在这里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
(穿黄工程与沃野)
也正是这些
黄河往下游的“咽喉”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咽喉”
也是古往今来兵家由西进入中原腹地的“咽喉”
让穿黄工程成为了游览南水北调中线的必来之地
“超越想象”的憧憬之地【猜你不想错过的精彩内容】
站在云端!看南水北调中线的魅力和雄伟
震撼航拍!南水北调高清壁纸来了!
南水北调东线通水7周年!生日快乐

原标题:《去南水北调中线,为何必去穿黄工程》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工程 隧洞
最新!石家庄新增确诊病例5例!确诊病例行动轨迹→
北京周边这9个草原,您不去玩一趟可真亏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