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中医健康 » 正文

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图片来源:秋山亮二《你好,小朋友》
01
“妈妈,对不起,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今年5月6日晚6点,西安一名9岁的小女孩,因为无法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从15楼跳下,自杀身亡。
当天老师要求所有同学完成一篇一页半的作文,下午5点上交。到了4点半左右的时候,小女孩给出门工作的妈妈发语音,说自己只写了一页零一行,害怕5点钟无法完成作业。
图片来源自网络
当时这位母亲并没有太在意,只是在语音里劝女儿尽快完成。
等到晚上6点,爷爷从楼下倒垃圾上来,推开孙女卧室门发现里面没有人,随即看到了留在桌子上的遗书,才惊觉孙女跳了楼。
女孩的“遗书”只有寥寥几字,她写道:
“妈妈对不起,这是我的决定”;
“为什么我干什么都不行”。
图片来源自网络
而就在前几天的4月13日,江苏无锡也有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跳楼自杀。
短短的一两个月时间,小学生跳楼事件一起接着一起,幼小生命接连逝去的背后,中小学生自杀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现象。
来自英国杂志《经济学人》统计数据表明,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在国内,北医儿童发展中心发布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有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平均每1分钟就有2人自杀死亡,有8人自杀未遂。
调查同时发现,近几年来,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2002年所做的调查结果增长了好几个百分点。
在全球范围,自杀已经成为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
图片来源:世界卫生组织官网
为什么这些年幼的孩子,会决绝地选择以自杀这样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02
“自杀高发”的青春期,
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自杀”并不是一个遥远的概念。
2017年的时候,镇江市公安局网警支队网上巡查发现,有人组织了“蓝鲸自杀游戏”QQ群,群成员多达500人,其中大部分都是涉世未深的青少年。
群主通过聊天内容,打着游戏的旗号,煽动群成员进行各种各样自残任务,直至自杀。
比如:远离人群,极力营造孤独的氛围,增加对世界的不理解感;要求参与者长时间熬夜不睡觉,让心理变得脆弱,更加容易被感染和影响;在自己的手臂、腿上用刀片自残,并拍照或拍摄视频发送给上级管理者,以此进入下一个关卡.....
由于每天浸染在大量的悲观厌世的负面信息中,很多孩子在加入群聊之后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其成员的自杀行为也有可能出现传导效应。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这款游戏来源自俄罗斯,专门煽动青少年自杀,后蔓延全球,仅仅2017年一年,俄罗斯就有130个青少年因此自杀死亡。
而通过网络,这样的诱导犯罪行动悄无声息地进入中国,侵害着一个个原本无辜鲜活的生命。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生”和“死”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甚至轻信死亡带来的结局是新生,那里没有烦恼、没有痛苦、更没有压力,于是对他们而言,死亡就变成了逃避父母教导的绝佳去处,而不是恐怖的逝去。
图片来源自网络
除了外界的诱导,孩子们选择自杀,往往与学业压力、家庭教育,以及学校教育脱不开关系。
《教育蓝皮书》曾根据媒体报道,对2013年全国中小学生自杀问题作出调查。
在收集到的79个自杀案例中,有27个孩子留下了遗书。根据公布的遗书内容,调查人员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对生命和亲情表现出了诸多眷恋,并对未知的死亡表现出恐惧和迟疑。仅有1例表示自己对生没有眷念,决然要死。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
种种信息表明大多数的中小学生对于自杀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突发性,很可能是由一时的强压或是受挫,比如师生冲突、考试失利、家长批评导致的,很大程度上出于逆反和负气心理。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生活的烦恼可能来自于紧张的学业压力,也可能来源自父母的严厉和不理解,但找不到合适的解决方法,于是死亡成了自然而然的选择,如果自己离开了,死去了,是不是就可以不再烦恼?
此外,根据统计结果表明,学习压力是中小学生自杀的首要因素,这种压力主导型自杀在中国中小学生的自杀中占绝大多数。
在8例报道了疑似原因的案件中,有5例与学习压力相关。而在有明确自杀起因的57例中,这个数字跃升为43例。也就是说,无论明确原因和疑似原因,都有高达近75%的案例与学业压力相关。
图片来源:《教育蓝皮书》
在应试教育下,只有考取好分数的孩子才能被接纳,而这种由分数制霸的竞争体系一直要从幼儿园蔓延到大学,甚至更久。在这唯一标尺的压迫下,许多成绩下降明显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质疑,甚至对生活产生无意义感,以致于丧失生存意志。
而在自杀方式的选择上,其中58%的自杀案例为跳楼,20%为服毒。由此可见,大多数中小学生自杀具有突发性,情绪激动,过程短暂,不会提前做太多准备,自杀的导火索可能就是在某个时间点上突然的意志力崩溃或一时冲动。
图片来源自网络
处于人生认知阶段的孩子们,很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对自己产生许多期待,“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追求轰轰烈烈”,变成了标榜自己的独立意识的标志。
但与此同时,他们的思想并不足够成熟,一旦自己的表现让别人失望,就会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时突遇一点挫折、打击,他们内心的担忧就会被无限放大,而当这种负面情绪无法得到排遣时,就会把自己压垮。
比如上文中我们提到的西安小女孩,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缺少对自我的肯定,缺乏自信,在学习中没有找到成就感,同时缺少外界的指导和帮助。当这些压力叠加在一起,最终导致她选择以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03
不容忽视的“恶魔”:
儿童抑郁症
上文分析了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外界诱导原因和突发因素的影响。其实,在此处徘徊不去的,还有一个吞噬人生命的恶魔,那就是儿童抑郁症。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发病率约为11%,全球约有3.4亿抑郁症患者,每年百万人因抑郁而死。
这种精神类疾病,以其越来越高的杀伤力、致死率,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被认为是“全球第4大疾患”、“21世纪人类天敌”。然而不少人觉得,抑郁症是成人的疾病,跟儿童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很难将儿童与抑郁症这样的疾病扯上关系。
图片来源自网络
实际上,越来越多的儿童和青少年正饱受抑郁症的煎熬,有苦难言。
儿童时期是人的各种心理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儿童抑郁症是儿童期发病率较高的心理疾病。根据报道,精神科门诊儿童患抑郁症占儿童心理疾病总数的28%,在精神科住院的儿童患者中抑郁症所占比例为59%。
2013年,福建《东南晚报》曾刊登一则新闻:泉州曾出现的年纪最小的抑郁症患者是3岁!经诊治,小患者抑郁原因为家庭环境影响。
2014年,《成都晚报》曾报道:华西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曾在成都市中小学的调查发现,2%学生有抑郁焦虑情绪,在另一项对中学生的调查中发现 23%学生想到自杀,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严重时可能有自伤和自杀行为。
2016年,18岁天才少年林嘉文因抑郁症跳楼自杀。作为一个已经出了两本专著的西安中学高三学生,他患上抑郁症半年之久,却没有被及时发现。
由此可见,把抑郁症列为儿童心理健康“第一杀手”并不为过。
我国学龄期儿童抑郁症往往是通过与其年龄有关的各种行为问题表现出来,这使基本抑郁症状态更加复杂化,故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学校老师常忽视孩子的抑郁表现,进而延误了病情。
很多家长会有疑问,儿童本是天真烂漫、纯真无邪的人生阶段,没有太多心思和忧虑,为何也会抑郁?儿童抑郁症的发生也不外乎与生物、心理、社会等诸多因素相关:
首先,要考虑遗传因素。
抑郁症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叫“塞洛托宁”的物质,而这种物质的多少又与遗传基因关联。虽然抑郁症不是遗传病,但是有一定的遗传度,个体抑郁的发生发展依赖于基因与环境以及基因与基因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抑郁,女孩比男孩抑郁更易受遗传影响。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亲属患上抑郁症的概率比普通家庭高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患病的概率为14%,叔伯姑姨舅、祖父母等患病的概率为4.8%,堂兄妹、表兄妹患病的概率为3.6%。
瑞士心理学家爱丽丝米勒认为,抑郁症与童年情感创伤有关。也就是说,如果在小时候行为养成的关键阶段,受到太多外界影响,包括负面的思想和情绪、意识上的包裹与绑架,就像是埋下抑郁的种子,会在成长中发芽,终有一天会爆发。
图片来源自网络
其次,要考虑个性认知心理因素。
抑郁的儿童多是敏感内向的抑郁气质类型,而且对他人评价比较在乎,自我评价低,孤僻不合群、适应人际环境能力差,对挫折耐受性差,情绪不稳定,容易激惹,容易在遇到挫折时产生抑郁。
儿童的认知因素也是抑郁发作的重要原因,与抑郁有关的认知因素主要包括消极的归因方式、消极的自我评价、功能失调的态度以及思维反刍。
如下图所致,消极的归因方式可能导致绝望感、思维反刍(冗思),消极的自我认知可能导致功能失调的态度,而思维反刍、功能失调的态度及绝望感导致抑郁情绪的发生。
图片来源自网络
脱离现实的思维模式也是导致抑郁的重要心理因素。经常幻想或担忧害怕未来,不能区分想法与事实,把想法当真,回避挑战或学习压力,不知道自己学习为了什么,经常冲动激惹等,这些心理因素会导致儿童不能适应环境变化,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导致恶性循环。
第三,需要考虑家庭教养因素。
家庭教养因素是导致儿童青少年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不良的家庭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抑郁症发生。有研究表明,儿童抑郁症与母亲有密切关系,特别是早年丧母的创伤事件对儿童抑郁有重要影响。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抑郁症就来自他的家庭。他1岁丧父,2岁失母,7岁祖母身亡,这些给他幼年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阴影,导致他不愿上学,也不愿与人交往。
当他被告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竟然对妻子说:“到什么地方藏起来吧!”,他的晚年一如他的童年一样,一直萦绕着无法排解的忧郁,这让他一生都深受抑郁症的困扰。
父母的婚姻质量也与儿童抑郁症相关,特别是离异、分居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冲突、家庭矛盾影响更大。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与父母婚姻破裂之间存在明显关系,女孩较男孩更容易受父母离异的困扰而出现抑郁。
关于教养方式的研究表明:父母严厉惩罚、过度干涉和过度保护也将导致或加重儿童和青少年的抑郁症状。此外,经常批评孩子成绩下降,父亲对孩子的成长疏于管理,很少陪伴等都是促因。
图片来源自网络
此外,家庭经济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家境贫寒的儿童青少年患抑郁的概率更高。
第四,要考虑伙伴关系及社会支持因素。
人类心理的健康发展需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强大的社会支持网络可以帮助人们缓冲各种压力,对于儿童发展来讲,亲密的伙伴关系如同空气一般重要,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或者过分保护和溺爱,越来越多的孩子不善于与他人建立伙伴关系。
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与抑郁有较高的负相关。有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差的小学生与具有良好同伴关系的小学生相比,更易患抑郁症。
图片来源自网络
最后,要考虑如前文所述的重大应激性生活事件 。
儿童抑郁的促发因素往往源自于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压力,即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
有研究表明寄养的学龄儿童在抑郁量表上的得分高于非寄养儿童,其原因是儿童因突然离开了原来的家庭、朋友、学校及对他们熟悉的一切而感到压力,导致情绪抑郁,这在住校儿童群体里比较常见,。
因此,小学生过早住校对孩子是影响很大的事件,父母需要考虑孩子的心理承受力。
图片来源自网络
另外,有些儿童由于躯体疾病住院也容易引发抑郁,原因可能是住院扰乱了儿童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加上患儿感受到挫折或限制、与熟悉环境分离,使儿童产生自卑感、变得不知所措,焦虑不安。
还有,学龄儿童在学校的伙伴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往往是导致小学生抑郁的重要诱因,国内关于小学生自杀的研究表明,师生关系特别是教师言行不当是导致小学生自杀的重要促发因素。
04
预防儿童抑郁症,
避免极端化的自杀行为,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首先,作为家长,生活中要多和孩子沟通交流,引导孩子有事情要告诉爸爸妈妈,更要密切观察孩子的变化,那么,儿童抑郁症有哪些常见表现呢?
图片来源自网络
1、拒绝吃饭
许多家长觉得孩子不吃饭只是习惯不好,但如果长期厌食,很可能是孩子们的情绪出了问题,家长应认真对待。如果对此忽视,就有可能发展成饮食节律紊乱。
作为父母此时千万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吃饭,而是改变沟通方式,与孩子进行合理沟通,经常改变饭菜的种类,鼓励孩子帮你准备他们爱吃的饭菜。如果他在饮食方面的不良倾向持续很长时间或体重减轻很多,应及时看医生。
2、情绪低落
常表现为愁眉不展,心烦意乱,自我评价过低,自责或有内疚感,对前途悲观失望,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或有自杀、自伤行为。
3、失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把婴儿或咿呀学语的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分开,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如果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
4、语言动作减少与迟缓
语言少、声音低,经常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爱好和生活乐趣丧失,精力减退、疲乏,走路时行动缓慢,严重时可以达到不吃不喝、不言不动的抑郁性呆僵的程度。
5、反抗父母
孩子不但不跟父母沟通交流,反而处处与父母闹对立。一般表现为不整理自己的房间,脾气暴躁。较严重的表现为逃学,夜不归宿,离家出走,跟父母翻过去的旧账(童年所受的粗暴教育,父母离异再婚对自己的影响等),要与父母一刀两断等。
图片来源自网络
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的倾向,家长也不要过度担心紧张,最好立刻寻求学校的咨询老师或是心理专家的帮助,正确面对孩子的心理“感冒”。要直面抑郁,千万不要引以为耻或“讳疾忌医”,要尽早带孩子去专业机构,予以积极治疗。
另外,为了预防儿童抑郁症的发生,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限制孩子的物质占有欲。要让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乐,秘诀在于有适应力很强的心理状态。在孩子受到某种挫折时,一定要让他(她)坚信前途总是光明的,并教他(她)注重调整心理状态,使其迅速恢复快乐的心情。
父母应该鼓励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玩耍,让他(她)学会愉快融洽的人际交往。
让孩子多参加体育运动。美国《儿科》期刊网络版曾刊登了加拿大学者的最新研究,该研究调查了约9万名8-19岁的健康儿童,研究发现,经常锻炼的儿童——特别是经常从事跳舞或捉迷藏等剧烈运动的儿童,较少出现抑郁症症状。
图片来源自网络
还有一点就是要努力提高家庭关系的亲密度,多组织家庭活动,无论是户外游玩还是亲子游戏,都能让孩子的幸福感倍增。父母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
除了抑郁症的直接影响,儿童青少年自杀的悲剧性在于,他们对于死亡的认知并不成熟,甚至没有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完整的理解和认知。当他们尚且不能与世界正常地建立联系时,一件在大人眼中可有可无的小事,都可能成为“死亡”的导火索。诱发儿童青少年的自杀行为的,往往是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
层出不穷的自杀事件,所映射的不仅仅是青少年脆弱的心理防线,更是生命教育的缺失。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一种帮助孩子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以提升学生的精神生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认知自我教育、安全意识教育、死亡教育等等,最终教会孩子体会到生命的幸福感,并发自内心地感恩和珍惜一切的生命。
原标题:《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我们的孩子怎么了?》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抑郁 自杀
汪峰:我的新发型,你们喜欢吗?
烈士纪念日,让我们一起悼念2016年牺牲的年轻烈士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