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中医健康 » 正文

[上海]没有复兴岛,杨浦就不是大杨浦,上海也就不是上海滩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创 fanggong 晏秋秋 收录于话题#晏秋秋:魔都私家地理52个


文/晏秋秋
人生的机缘,像是一首不押韵的诗,或理直气壮,或无可奈何,直到最后,匆匆来了,又匆匆离开。
我在25岁之前,一直居住在杨浦区,辗转杨树浦路、控江路、延吉路、松花江路。但是,我从来不知道,原来,杨浦区还有黄浦江上唯一一个内陆岛。
而且,这个岛距离我的生活轨迹,还很接近。从松花江路的住处,开车登岛,只需要10分钟。从杨树浦路的住处,开车登岛,只需12分钟。
30岁左右,我工作了,采访杨浦区一个规划研讨会。有专家说,杨浦区还有一个岛,是块“处女地”,一定不要急着开发,要像泼墨山水画一般“留白”,要像下围棋一样有“余味”……
我越听越糊涂,忙问旁人:“他说的是哪个岛?”
“复兴岛啊,你作为大杨浦不知道吗?”
我有点惶恐:“不知道啊,杨浦区还有个岛?”
“是啊,一头在杨树浦路定海路,另一头在军工路机械学院边上。”
天哪,这两个地方,是我无数次路过的地方。
我小学时上学、放学,路过定海路,总是要兜紧口袋,紧紧攥着那2分、5分,生怕被“拗分”。后来,我又知道,定海路靠近平凉路,曾有一间馄饨店,老板叫周正毅。隔壁一家杂货店,老板叫刘根山。
机械学院,就是上海理工大学,我也很熟悉。一个同学追上理工的女生,我陪他骑着自行车跑了好几趟。结果在校门口,看到这个女生手挽男友轻松走来。同学让我知道,面无表情,是一种很奇怪的表情。
从研讨会出来,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遗弃感。不是被什么人,而是被时间和空间。我狠狠叹息着复兴岛。它铺垫着大杨浦的过去,为未来带来无限可能,但是,大杨浦的很多人,包括我在内,却不认得它。
天空有鸟,飞过却不留痕迹,只是盘旋出一个“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大大的问号。
A
知道复兴岛之后,我开始留意各种资料。纸上得来终觉浅。资料上的复兴岛,不那么立体。
复兴岛呈月牙形,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它本来是一块浅滩。因为黄浦江在这里向东突出,呈鱼嘴状,加上旁边有一“周家村”,所以,此地就叫“周家嘴”。现在杨浦区的周家嘴路,也由此得名。
1912年,上海将周家嘴浅滩填成了人工岛,此后不断将面积扩大。这个岛最早叫“周家嘴岛”,抗战期间,被日军先后更名为定海岛、昭和岛,抗战胜利之后定名为“复兴岛”,取中华复兴之意。
复兴岛上有几个“一”——
一座公园。复兴岛公园,是一座小型公园,入口处有一块“复兴石”。
一个地铁站。“换乘之王”地铁12号线,留下了“复兴岛站”。
一条马路。共青路是岛上的主干道,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一条马路。岛上问路,只需问:XX号多远?因为就是一条共青路。
我在查阅复兴岛的资料时,常常会突然冒出一种烦躁——就这样了吗?这个岛的故事,只有这么一点吗?对“唯一内陆岛”的想象,和岛上的现实状况,总是以一种颠倒错乱的方式,组合在一起。就像刚刚读完李白的《将进酒》,又突然看到了仇英的工笔画,体内真气无法融合,无处流窜,只能压抑在胸中。
我感觉,自己看到“复兴岛”这三个字,情绪越来越复杂。这就有点像不经意之间,知道了故乡,却又始终不敢接近。
越是亲近,越想逃离。逃离之后,再想亲近。
现实生活是如此的繁忙,一旦从自己的思绪中退隐,复兴岛就成了一个可怜兮兮而又得意洋洋的符号。
我就这样看见了复兴岛,我也就这样忘记了复兴岛。这种看见和忘记,是如此彻底,彻底得我都无法清晰地回忆出,哪些东西,是现在看到的。哪些东西,是复兴岛的匆匆一瞥。
B
2010年的某一个晚上,我回父母家吃饭。
餐桌上,聊过了松潘路菜场,聊过了眉州路小学,我问父母,记不记得小时候,家里常吃一种玻璃瓶装的鱼块,味道有点辣,有点甜。有时候家里没菜了,或来不及做饭,烧个酱油汤,装两块鱼,就是一顿晚饭。这种鱼块是油炸的,我喜欢放学回家后,拿一小块尝尝,垫垫饥……
母亲说:“怎么不记得,这种鱼块是我从鱼品厂买来的。我在复兴岛上班,还带回家过带鱼罐头,当时只能给部队尝的。”
我惊讶了,母亲还在复兴岛上过班?
原来,母亲毕业后,分配到上海市水产局工作。在计划经济时代,水产局下属有三大实体:渔洋公司、水产制品公司和渔轮修造厂,都在复兴岛上。20岁出头的母亲,每天骑着自行车上班。骑到军工路机械学院边上,就拐进海安路,登上复兴岛。
“当时,鱼品厂和渔业公司门对门。厂里生产玻璃瓶装的鱼块,还有橡皮鱼罐头。这些东西当时是很紧俏的,因为价格不贵,也等于是开荤。”母亲说:“我们在复兴岛上班的人,都要托人去买,还不一定买得到。”
母亲的话,引起了我的好奇。此前,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复兴岛与母亲,也曾有过一段联系。我问母亲,关于复兴岛,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她说,是一座小木桥。
“当时,我是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母亲说:“军工路拐进一条小路,就是一座木桥。木桥两边有扶手,桥面是一根管子,上面铺着木板。有的木板早就残破不堪了,直接可以看到下面的江水。”有一年冬天,温度是零下8摄氏度,天下雨后,在桥面结成了冰。“桥上太滑了,我推着自行车,挪步一点一点走,眼睛根本不敢看左右,只是盯着桥面。”回忆起40多年前那一幕,母亲的语气很平淡:“那个时候的人啊,真的没有安全意识。”
小木桥叫什么名字,可有方家赐教?大约上世纪70年代中期,也就是我出生之前,小木桥就拆掉了,建了一座水泥大桥“海安路桥”。
C
母亲的叙述,引起了父亲的共鸣。父亲在杨树浦路上,工作了40年。他对复兴岛,也不陌生。
“杨树浦路走到定海路,一个拐弯,就是定海路桥。那就可以从另一个方向,进复兴岛了。”父亲回忆道:“当时,国棉十七厂、杨浦发电厂的职工,常有到复兴岛上去的。阿拉上海制皂厂,距离稍微远一些,去的人就不多。”
定海路桥是上海市区内黄浦江上第一座桥,始建于1927年。从木桥改为铁桥,至今也有60年的历史。杨树浦路定海路,这是中国纺织工业里程碑式的地方,这里的寻常巷陌,哪怕是厂里的保卫科,都出过全上海都知道的名人。
如今,这里已经改造成一个园区。
这个园区,晚上接待了大量休闲的人群,但复兴岛飘来的鱼腥味,没有了。头顶盘旋的鸥鸟,也不见了。超过百米的大烟囱,失去了工业作用,成为一个景点。
在水的这一边,一切都在改变。
杨树浦路上,如今挂满了旧区改造的横幅。一年多前,我曾陪父亲回到上海制皂厂,老员工还能认出他,这给了父亲极大的宽慰。尽管如此,我知道父亲仍是有遗憾的。上海制皂厂从“中国第一”的巅峰跌落,有历史的步伐,也有人为的因素,可惜!
我告诉父亲,如今在复兴岛上,时光仿佛停滞了。没有商品房、没有咖啡馆、甚至没有便利店,杨浦区对这座岛的规划是:没有想明白之前,先等着,谋定而后动。
父亲沉默了半晌:“那岛上的那些居民呢?”
走出父母家,我不禁有些感慨。父母的青春之中,有着复兴岛的痕迹之时,这座岛在我心中的分量,就有些超重。
很奇妙,我的父亲母亲,曾经在同一时间段,在复兴岛的两个登岛口生活。在他们正式见面之前,会不会,在某一个时间,在复兴岛上擦肩而过?
D
我发现,复兴岛常常出现在视野之中。只不过,以前我不太清楚。
我曾经用两个多月的时间,通读了关于“海上闻人”杜月笙的17本书籍。杜月笙在名片上印了70多个头衔,其中一个“上海鱼市场理事长”。
上海的鱼市场,本来是在十六铺一带的,其销量一度占全国三分之一强。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复兴岛上开办鱼市场,甚至还造了7层楼高的办公大楼。只不过,上海的“鱼老板”不买账,继续在十六铺做生意。“鱼老板”的背后,是上海冰鲜鱼行业同业公会主席杜月笙。无奈之下,国民政府把鱼市场招股集资的权力放给杜月笙,由后者“阻阁”。果然,杜先生一声令下,鱼市场顺利开张。杜月笙出任理事长,虞洽卿、蒉延芳为常务理事。
1936年5月12日凌晨3时,上海鱼市场正式营业。至1936年末,鱼市场营业总额超过了825万元,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鱼市场。如果不是抗战爆发,复兴岛上的鱼市场,必然会有更大的发展。
我还曾写过一篇文章,写的是“江静”轮,这是蒋介石、蒋经国父子1949年仓皇辞庙离开大陆时乘坐的军舰。然而,当我发现,蒋介石离开大陆的最后一站,居然是复兴岛时,不禁哑然了。复兴岛,名为复兴,但某种意义上,却有着归结性的意义。对蒋介石而言,1949年4月26日到5月7日的11天,他在复兴岛上的心情,又会是怎么样的?
再等我看到,蒋介石在复兴岛时的居处,居然是复兴岛公园里的“白庐”时,惊讶得瞪大了眼睛。这不就是那个窗户被打破了的小别墅吗?我去复兴岛公园时,常常路过,也经常见人从窗户跃入这栋小别墅。这居然是蒋介石的居处?
想想也对,庐山叫“美庐”,杭州叫“澄庐”,东平路叫“爱庐”,那么复兴岛上的这处居所,叫“白庐”也无可厚非。
此后我再到复兴岛公园,就特别留意“白庐”。窗户已经修好了,也不允许人进去,只是,残破得有点不成样子了。
写到这里,我还想到,复兴岛公园里,有一个茅草顶的小亭子,我很喜欢这种古朴的建筑。虽然在亭子下呆5分钟,就会被蚊群咬上十几个包。
E
越研究上海、尤其是杨浦区的历史,我对复兴岛的执念,显得就越深。我和复兴岛做着“你画我猜”的游戏。每当我觉得,复兴岛就是这样了,从而自信地画下它的模样,关于复兴岛的另一侧面,就会在历史缝隙中浮现出来。
在复兴岛这块小小的空间里,100多年的时间,压缩在了一起。许多道不明的历史细节,伴随着许多情愫,呈现出上世纪70、80年代,安静的姿态。
这里没有商品住宅,只有逼仄的民房。这里没有工厂,只有一个又一个多半已不用的仓库。这里没有超市,没有餐馆,只有小卖部、饮食店。
这里,依旧驻扎着一些军事机构。燥热的空气中传来军训的声音,雄壮而威武。
一个原生态的复兴岛,究竟是文明,还是落后?相比岛外,动辄数万元一平方米的房源,复兴岛应该庆幸,还是郁闷?
我走到定海桥渡口,买了一张船票。从复兴岛摆渡过去,江的对面,就是金桥。
过去,金桥渡口附近有一座寺庙,叫做庆宁寺,当地人俗称“高庙”。庆宁寺早就不在了,只有这个渡口,在南浦大桥、杨浦大桥、翔殷路隧道、军工路隧道的“夹击”下,依旧存在。
这个渡口,和它一头的复兴岛,似乎以田间老农的思维,参与到了城市发展学的思考。
上海的发展,似乎总在驱逐,总在追赶,总在飞奔,总是停不下来脚步。但对复兴岛而言,现实已是天涯。同样一个太阳,同样一个月亮,仿佛听到了历史不同的回响。
没有复兴岛,杨浦就不是大杨浦,上海也就不是上海滩。从空间意义上,去发现时间的意义,你就会知道,复兴岛是上海的过程。
此心光明,就不必多说什么了。
图片来源:上海杨浦 档案春秋 青春报 《童年复兴岛》 新闻早餐 申江服务导报编辑:小黑炭 张愚勤

原标题:《没有复兴岛,杨浦就不是大杨浦,上海也就不是上海滩》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复兴 上海 一个
杨晓和到廊坊开发区调研检查
【洁姐】全俏分脂片和其他减肥产品有什么不同--伦娜综合门户网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