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资讯 » 正文

[观察者网,观察者,观察者网社区,观察者社区,风闻]衍圣公沉浮录(中)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500

四、北宋衍圣公

(1)仁玉中兴

唐昭宗封41代孔昭俭为文宣公,为第十二代文宣公,孔昭俭去世时,逢唐末大乱,五代梁唐之际封42代孔邈为文宣公。

孔邈世系不详,其舅为唐末宰相独孤损,唐昭宗乾宁五年(898年)登进士第,历校书郎、万年县(今属江西上饶)尉、吏部郎中、左谏议大夫,袭封文宣公,后唐明宗李嗣源天成二年(927)八月任左谏议大夫,后年老以谏议大夫致仕,天成四年(929)四月卒。

孔邈为文宣公时,孔光嗣(孔昭俭之子,孔仁玉之父)未能承袭文宣公爵位,唐昭宗天祐二年(905年)任泗水县令,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卒,去世时其子孔仁玉九岁。

孔仁玉生于后梁末帝贞明五年(919年),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文宣公孔邈于去世,后唐明宗长兴元年(930年)封孔仁玉为曲阜县主簿,长兴三年(932年)五月袭封文宣公兼任兖州龚邱(今山东泰安宁阳县)令,后晋高祖石敬瑭天福五年(940年)任兖州曲阜县令,期间遇慕容彦超兖州叛乱,后周太祖郭威广顺二年(952年)平定后复为曲阜县令,北宋太祖乾德二年(964年)卒,享年45岁,葬孔林孔子墓东北,后裔尊为“中兴祖”。

元朝衍圣公孔思晦作《孔氏宗支图记》,将孔邈任文宣公演义成“孔末乱孔”的故事,经考证“孔末乱孔”非为史实。

孔仁玉曾孙共11人,其中孔宗愿(袭封位)、孔舜亮(中散位)、孔宗翰(侍郎位)、孔宗寿(中舍位)、孔宗哲、孔宗彀(博士位)6人后裔繁衍至今,五代孔仁玉(43代)至北宋孔宗愿(46代)家谱如下:

500

(2)定号衍圣公

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年),46代孔宗愿授国子监主簿,袭封文宣公,知仙源县事(宋代曲阜县曾改为仙源县),后任尚书比部员外郎,通判潍州,卒于官,终年63岁,葬孔林孔子墓西南。

宋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太常博士祖无择上书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后袭封者,在汉魏曰褒成、褒尊、宗圣,在晋宋曰奉圣,后魏曰崇圣,北齐曰恭圣,后周、隋并封邹国,唐初曰褒圣,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王,又以其后为文宣公。不可以祖谥而加后嗣”。

宋仁宗采纳这个建议,遂诏有司定封宗愿衍圣公,令世袭焉,其诏文曰:“孔子之后以爵号褒显,世世不绝,其来远矣。自汉元帝封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时封为褒成侯,始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国也,宣尼,其谥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孙虽更改不一,而不失其义。至唐开元中始追谥孔子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圣侯为文宣公。孔氏子孙去国号袭谥号,礼之失也盖自此始。朕稽考前训,博采群议,皆谓宜法汉之旧,革唐之失,稽古正名,于义为当。朕念先帝崇尚儒术,亲祠阙里,而始加至圣之号,务极尊显之意。肆朕纂临,继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坠,而正其后裔嗣爵之号不其重欤!宜改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宋仁宗将孔子主祀定号为衍圣公,历经宋金元明清未变,46代孔宗愿至77代孔德成共32代衍圣公,历时880年。从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孔璲之为文宣公,至1935年被中华民国政府废止,公爵历时1196年。

(3)北宋衍圣公事迹

500

五、宋金衍圣公

(1)宋金对峙

北宋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联金灭辽,约定辽灭后,宋收回幽云十六州,金宋划燕山、阴山为界。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辽国灭亡,金国背盟侵宋,靖康二年(1127年)开封沦陷,金国立宋宰相张邦昌为伪楚皇帝,然后俘虏徽、钦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贵戚等3000多人北撤,北宋灭亡。

靖康二年(1127年)宋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即宋高宗)挽社稷于既倒,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称帝,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迁都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其后金国几度南下都未能消灭南宋,南宋北伐皆无功而返,绍兴十一年(1141年),历经14年浴血抗金,宋、金达成绍兴和议,约定:南宋向金纳贡称臣,南宋放弃淮河以北地区,双方以淮河、大散关为界。此后宋金维持20年和平。

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金废帝完颜亮从上京(今哈尔滨)迁都中都(今北京),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金废帝完颜亮毁约伐宋被杀。宋高宗(宋太宗赵匡义六世孙)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传位于养子宋孝宗赵昚(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是赵匡胤四子赵德芳的后代),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伐金失败,隆兴二年(1164年),宋、金达成隆兴和议,约定:南宋对金不再称臣而改称叔、侄关系,岁贡改称岁币,维持绍兴和议疆界,金不再追回由金逃入宋的人员。此后宋金维持40余年和平。

注:北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完颜阿骨打在上京(今哈尔滨)称帝,完颜阿骨打在位8年,为金国第一帝谥号金太祖;金太祖死后(1123年)四弟完颜晟继位,完颜晟在位12年,为金国第二帝谥号金太宗;金太宗死后(1135年)传位金太祖嫡长孙完颜亶,完颜亶在位14年,为金国第三帝谥号金熙宗;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庶长孙完颜亮杀完颜亶自立(1149年),为金国第四帝,完颜亮在位12年,在伐宋时被宗室杀害(1161年),死后被废,史称金废帝;完颜亮死后,金太祖三子完颜宗辅的儿子完颜雍被拥立为帝,在位28年,为金国第五帝谥号金世宗。

宋宁宗赵扩(宋孝宗赵昚之孙、宋光宗赵惇之子)开禧二年(1206年),宋伐金先胜后败,宋宁宗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达成嘉定和议,约定:金与南宋为伯侄关系,宋岁币及绢由二十万增至三十万,宋赔偿三百万军费,金放弃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献上宋战犯宰相韩侂胄首级。

宋宁宗嘉定七年(1214年),蒙古成吉思汗伐金,围北京,攻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嘉定八年(1215年)金国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开封),此后宋不再向金贡纳岁币。金失山东、河北后粮食不足,幻想取偿于宋,以岁币不至为由出兵侵宋,战争持续七年均遭失败,“金宣宗南伐,士马折耗十不一存”,金宣宗的南掠政策,排除了金宋和解及联合抗蒙的可能,打破了南宋藉金为屏障的幻想。

宋理宗赵昀(宋太祖赵匡胤次子赵德昭九世孙,宋宁宗八个儿子均早夭,宋宁宗死后被立为帝)绍定五年(1232年),南宋联蒙灭金,约定金灭后蒙宋划黄河为界。绍定五年(1232年)宋攻下金的郑州及唐州等地,金哀宗在汴京(今开封)被蒙古攻陷后逃往归德(今河南商丘),再逃至蔡州(今河南驻马店汝南),绍定六年(1233年)宋军攻克邓州。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五月,蒙宋联军攻克蔡州,金哀宗自缢,蒙宋平分金哀宗尸体、印信,金国灭亡。宋将孟珙将金哀宗遗骨带回临安,宋理宗将金哀宗遗骨带到太庙,以告慰徽、钦二宗在天之灵。

蒙攻西夏而金不救,西夏六战而亡,后蒙攻金,金失地却取偿于宋,金终自我孤立而亡,非宋不知唇亡齿寒也。联蒙灭金,时势所迫耳,与联金灭辽者异,金亡后,宋抗蒙四十五载而亡,殊不易也。察其本,两宋亡于重文轻武,非外交也!

(2)南北分宗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灭北宋,康王赵构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建炎二年(1128年)十一月,南宋高宗赵构在扬州行宫举行继统后首次祀天大典,衍圣公孔端友与从父孔传(即孔若古)奉诏陪位。孔端友返曲阜不久,金兵大举南下,破北京,占兖州,济南知州刘豫叛宋,孔端友在从父孔传的支持下,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阙里林庙,遂恭负传家宝“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至圣文宣王庙祀朱印”等,率近支族人端木、瓒等南下扬州扈跸。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兵前锋直逼扬州,高宗君臣仓皇渡江东奔杭州,孔端友率族人从镇江渡江,随军到达杭州,此为南宗之始。

南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冬,衍圣公孔端友随宋高宗南渡,其弟孔端操留在故乡守护孔林和曲阜孔庙,仙源县被金国占领,金国朝廷让孔端操主持孔子祭祀,刘齐阜昌二年(1132年)孔端操被封权袭封衍圣公,临时主持曲阜孔庙祭祀,此为北宗之始。

建炎四年(1130年),孔端友及从父孔传、堂弟端木等被委以重任,孔端友任湖南郴州知州,绍兴元年(1131年)改任提举江西洪州,绍兴二年(1132年)夏逝世,享年55岁。无子,由弟孔端操长子孔玠承嗣衍圣公。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孔端操去世,他有四子孔玠(南渡、南宗衍圣公)、孔瑄(南渡、官居南宋江西饶州太守,后落居江西新建县,后裔遂居焉)、孔璠(留曲阜、北宗衍圣公)、孔瑱(南渡、任南宋南康府学教授),仅孔璠一子留曲阜。孔璠在伪齐阜昌三年(1132年)补迪功郎、袭封衍圣公、主管祀事,金天会十五年(1137)伪齐废。金熙宗天眷三年(1140年),诏求孔子后,加孔璠承奉郎,袭封衍圣公,主奉祀事。金熙宗皇统元年(1141年)三月戊午金熙宗谒奠孔子庙,北面再拜,皇统三年(1143年)孔璠卒,享年37岁。

此后孔仁玉后裔分南北二宗,南北宗分别在宋金世袭衍圣公,奉祀孔子。

衍圣公孔宗愿(46代)有四子、十五孙、十一曾孙,11个曾孙中仅孔璠、孔琥、孔士元三人未随宋室南渡,且孔士元父子迁居山东牟平,留居曲阜者仅孔璠、孔琥二人。

500

注:孔若拙北宋进士及第,派官金州(今陕西安康),南宋时其子孔端孜侨居金州,元朝时其孙孔士元任山东牟平县尹,孔端孜亦随往,子孙遂居牟平,是为牟平派。

中兴祖孔仁玉(43代)有四子,长子孔宜仅孔宗愿(袭封位)一支传世,次子孔宪、三子孔冕均传两代而绝,四子孔勖有孔舜亮(中散位)、孔宗翰(侍郎位)、孔宗寿(中舍位)、孔宗哲、孔宗彀(博士位)五支传世,孔勖后裔有孔若古(47代)、孔端义(48代)、孔端朝(48代)、孔端佐(48代)、孔端礼(48代)、孔端躬(48代)、孔端思(48代)、孔端穆(48代)、孔瓒(49代)、孔琯(49代)十人随宋室南渡,成为南宗,其余大多留居曲阜,成为北宗。

宋金时期,孔仁玉已传六世至49代,49代共73人,南宗32人占比44%,北宗41人占比56%,家谱如下:

?

500

(3)宋金衍圣公事迹

500

六、元朝衍圣公

(1)蒙元灭宋

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金国被灭后,南宋举国庆,君臣尽飘然,由于宋蒙没有明确灭金后河南的划分,为与蒙古形成对峙之势,南宋制定了“西踞潼关、北守黄河”的政策。蒙军由于气候等原因在灭金后撤回黄河以北,并掘开黄河南岸河堤,黄河夺淮入海,河南成为黄泛区、无军区, 端平元年(1234年),南宋收复南京(今河南商丘)、汴京(今河南开封),但在进攻洛阳时被蒙军伏击,损失惨重,端平入洛后,蒙宋联盟破裂。

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蒙军派遣大军南侵,被南宋名将章梦飞击退。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年),蒙古军攻陷潼关,直逼西京,宝祐三年(1255年),南宋名将章梦飞收复潼关,其后三年两次南侵,兵逼长江,被宋军击退。

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蒙古汗蒙哥(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长子)在征战合州(今属重庆)时受宋军流矢所伤死于军中,蒙古阿里不哥(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七子)与忽必烈(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孙、拖雷四子)争位,蒙宋议和停战。

宋度宗赵禥(宋理宗在位40年,但两个儿子都夭折,死后立弟弟赵与芮独子赵禥为帝)咸淳九年(1273年),樊城失守,襄阳城破,守将吕文焕投降,坚持六年的襄阳保卫战最终失败。咸淳十年(1274年),年仅35岁的宋度宗去世,长子赵隰即位,史称宋恭宗。

宋恭宗德祐元年(1275年),蒙元攻克安庆池州,威逼建康,长江防线崩溃,当权21年的权相贾似道被贬被杀。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蒙元攻占南宋行在临安(今杭州),宋恭宗(时年5岁)及爷爷赵与芮(时年69岁)、太皇太后谢道清(时年63岁)投降被俘,押往元大都(今北京)。

临安沦陷后,宋恭宗赵隰的哥哥赵昰(1276-1278在位,1278年在广东湛江雷州落水染病而逝,年仅11岁)、弟弟赵昺(1278-1279在位,1279年在广东江门崖山跳海而死,年仅8岁)相继被拥立为帝,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丞相陆秀夫背着少帝赵昺投海自尽,千艘战船折戟沉,十万军民中华殉,丞相负帝投海死,海上浮尸连天云,此役之后南宋彻底灭亡,蒙元最终统一整个中国,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宋朝灭亡让中国从农业帝国向商业社会转型化为泡影。

(2)三公并立

A.南宋衍圣公

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授孔文远(孔玠之孙,孔宗愿长子孔若蒙的四世孙)承奉郎、袭封衍圣公,为南宗第四代衍圣公,官至隆兴府倅(佐贰副官),秩朝奉郎。有二子孔万春、孔万龄(其孙孔思义为南宗派江夏支始祖)。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孔万春袭封衍圣公,成为南宗第五代衍圣公,阶至通直郎,官终泉州佐贰,有一子孔洙。

B.金国衍圣公

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年)四月,年仅十岁的孔元措(孔璠之孙,孔宗愿长子孔若蒙的四世孙)补授文林郎、袭封衍圣公,次年(1192年)赐四品勋封、授中议大夫,金章宗承安二年(1197年)兼任曲阜县县令,金章宗泰和元年(1201年)朝廷拨给衍圣公土地六十四亩。

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蒙古成吉思汗伐金,围北京,攻破河北、山东、山西90余州,贞祐三年(1215年)从中都(今北京)迁都南京(今开封),任命孔元措为东平府府判,十月十五采纳术虎高琪的建议,令衍圣公孔元措赴汴京随朝任职太常博士,孔元措族弟孔元用(孔琥之孙,孔宗愿第三子孔若愚的四世孙)奉命代管曲阜祭祀之事。

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改任孔元措为太常丞,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年)十一月为同知集贤院兼任太常丞。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年)十月孔元措写成《孔氏祖庭广记》一书。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九月初一,孔元措被任命为泰宁军节度使、兖州观察使、太常少卿,次年(1233年)正月晋升为光禄大夫、太常卿。

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攻占汴京,在耶律楚材建议下,窝阔台命孔元措回到曲阜,依然袭封衍圣公,孔元措回到曲阜,整理失散的礼乐,打下了元朝礼乐制度的基础,元太宗九年(1237年)窝阔台令孔元措重修孔庙,给复守庙一百户,元宪宗元年(1251年)孔元措去世,享年70岁,没有儿子,弟弟孔元綋(任金朝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有二子孔之固、孔之昇)的孙子孔浈袭封。

C.蒙元衍圣公

金宣宗兴定四年(1220年)蒙古兵攻占山东,蒙将木华黎拜孔元用为曲阜县尹、衍圣公。宋宁宗嘉定十七年(1224年),宋蒙联盟攻金,宋兵收复山东一带,遥授孔元用为通直郎、知仙源县事,不久改为济州通判兼京东西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

宋理宗宝庆元年(1225年)曲阜又为蒙军所占,次年(1226年)孔元用随蒙古军西征,同时蒙古政权去其“衍圣公”爵位,改为留守曲阜的其子孔之全担任“衍圣公”奉林庙祀事。宝庆三年(1227年),孔元用死于攻金益都(今属山东青州)军中。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联军灭金。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孔元用随蒙古军征益都(今属山东青州),其子孔之全以迪功郎为曲阜尹,封衍圣公,权主祭祀事,次年(1226年)孔元用战死于益都城下。

蒙古军攻克金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孔元措归来,于是免去孔之全衍圣公封号,祇任曲阜县尹。

元宪宗二年(1252年)孔浈被废,此后孔之全专任曲阜县尹。由于孔子家族内部斗争引起了朝廷的反感,忽必烈对儒生并不很重视,孔之全仍司其原职,没有被封为衍圣公,孔之全卒年52岁。其子孔治承袭曲阜县令,兼主孔庙祀事,孔治直到元成宗时才被封为衍圣公。孔之全有三子孔治、孔澄、孔济。

D.三公世系图

500

(3)孔浈罢爵

南宋南渡后,孔宗愿后裔仅孔璠(孔宗愿长子孔若蒙之孙)、孔琥(孔宗愿三子孔若愚之孙)二支留曲阜。

孔璠(金衍圣公,年38卒)有三子孔拯、孔摠、孔抟,孔拯在父死时刚7岁,金封衍圣公,年26卒、无子,孔摠兄终弟及封衍圣公,有二子孔元措、孔元綋,孔抟有一子孔元恭。孔元措父死子继封衍圣公,无子,孔元綋任金朝安远大将军、武昌节度判官,有二子孔之固、孔之昇,孔元恭绝嗣。孔之固有一子孔浈,孔浈被堂祖父孔元措收养,元封衍圣公,孔之昇在金国中进士,任甘肃平凉知府,后落居陕西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有二子孔洷(在金国任甘肃庆阳府教授)、孔淮。孔璠四世孙仅孔浈、孔洷、孔淮三人,孔洷、孔淮落居陕西,蒙元时留曲阜者仅孔浈一人。

孔琥有一子孔拂,孔拂有三子孔元直、孔元孝、孔元用,长子孔元直无子,次子孔元孝有一子孔之厚和三孙孔浣、孔沂、孔潾,孔拂三子孔元用有一子孔之全,孔之全有三子孔治、孔澄、孔济。孔琥四世孙有孔浣、孔沂、孔潾、孔治、孔澄、孔济六人,蒙元时均居曲阜。

孔浈的父亲孔之固早逝,祖父孔元綋是衍圣公孔元措的胞弟,孔之固的正妻任氏没有儿子,孔浈是妾室所生,孔之固死后,任氏将孔浈母子赶出孔府,孔浈生母改嫁李家,孔浈因此一度随继父姓李,名在驱口籍。衍圣公孔元措没有后嗣,于是把侄孙接回衍圣公府,蒙古蒙哥汗元年(1251年)孔元措去世后,孔浈继承衍圣公爵位。

孔浈袭封衍圣公引起孔之全、孔治的不满,他们联合部分族人状告孔浈“喜较猎,日事鹰犬,不修祖祀”、“不事儒雅”,同时还指责孔浈“非孔氏子”,请求夺其爵。孔之全等人的举动吓慌了孔之固正妻任氏,因为一旦孔浈被夺爵,她将失去衍圣公母所享受到的地位和权利,因此任氏连忙上书、列举事实、叙述原委,申明孔浈确系孔家子,力保孔浈之爵。这场纠纷越闹越大,引起“家族共议,词讼无休”(见《阙里广志》卷十五:《任氏辨孔浈表》),最后闹到了以皇弟身份管理“漠南汉地军国庶事”的忽必烈那里,最终孔浈被夺爵,改任淮州知州。

孔浈罢爵后,孔之全、孔治父子亦未袭爵,仍任曲阜县令、曲阜管民官。

(4)南宗让爵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孔洙(孔万春之子)授承奉郎、袭封衍圣公,为南宗第六代衍圣公,宋度宗咸淳二年(1266年)通判信州、权军州事。1279年崖山海战失败,南宋对抗蒙元45年后灭亡,中国第一次整体被北方游牧民族所征服,南宗族人均不仕元朝。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朝议立孔子后,查明“孔氏子孙寓衢者乃其宗子”,以寓衢者为大宗,召孔洙赴朝廷,欲其回曲阜袭封奉祀。

孔洙十三岁袭封衍圣公,早年结交名士、领兵抗元,宋亡隐居衢州不仕,元世祖召京时,孔洙五十四岁,亲见蒙元杀戮成性,一路同胞家破人亡,决意辞爵而不事异族。孔洙经杭州沿京杭大运河北上,先赴曲阜祭祖,在曲阜住两月余,受到孔治等众位宗亲的热情款待,南北宗亲一百五十多年后重相聚。

孔洙至元大都(今北京),见元世祖忽必烈,以先世庙墓在衢州,不忍离去,让爵位于曲阜宗亲,请求朝廷准其留居衢州,奉祀先祖守护陵庙,而且以母亲年老,要求南归。

元世祖知孔洙不事元朝之意,但辞爵理由亦无可挑剔,只得称道“宁违荣而不违亲,真圣人之后”,准其所请,并授孔洙承务郎、国子监祭酒兼提举浙东学校事,还给他护持陵庙的玺书和俸禄,后任奉训大夫,儒学提举。

孔洙在元大都期间,经朝廷允许,去探望了两个人,一是囚于牢监的文天祥(南宋末年状元丞相,与陆秀夫张世杰辅佐二少帝抗元,并称为“宋末三杰”,后被俘押至元大都,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劝降,许以中书宰相之职,文天祥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元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就义,终年47岁),一是闲居陋巷的家铉翁(南宋末年户部侍郎,元攻杭州,丞相贾馀庆、吴坚檄天下守令以城降,家铉翁独不署。奉使元营,留馆中。宋亡,守志不仕),而对此时担任高官的衢州老乡留梦炎(南宋末年丞相,宋亡降元,官至元礼部尚书、翰林学士承旨,曾参与劝降文天祥,被拒反对释放文天祥)却不屑一顾。

孔洙(1228-1287)卒年61岁,有三子孔思楷(其堂弟子,嗣子)、孔思俊、孔思溥。

元世祖同意南宗孔洙让爵,但没有封爵衍圣公,直到元成宗(忽必烈之孙)元贞元年(1295年),孔浈罢爵(1252年)后43年、孔洙让爵(1282年)后13年,孔治才被封为衍圣公。至此三公归一。

(5)二孔夺嫡

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令孔治为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父孔治授奉训大夫、山东单县防御史,其子孔思诚继为曲阜县尹,元成宗大德十一年(1307年)孔治去世,孔思诚袭封衍圣公。

南宋南渡后,孔宗愿后裔仅孔璠(孔宗愿长子孔若蒙之孙)、孔琥(孔宗愿三子孔若愚之孙)二支留曲阜,孔浈(孔璠四世孙)罢爵后,后裔绝嗣或无考,孔宗愿后裔仅孔琥(孔宗愿三子孔若愚之孙)一支留曲阜。

孔琥世系见下图:

500

注:2018年现代Y基因检测结果,孔元孝后裔多为Q-F1626-MF30796,曲阜Q-F1626-MF30796共祖约780年(即公元1238年,南宋宋理宗、蒙元窝阔台时期,共祖于孔元孝),孔元用后裔多为C-F10056-MF1920,曲阜C-F10056-MF1920共祖约1463年(即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高洋、南朝梁元帝时期,共祖于孔文泰)。

孔琥有一子孔拂,孔拂有三子孔元直、孔元孝、孔元用,长子孔元直无子,次子孔元孝有一子孔之厚和三孙孔浣、孔沂、孔潾,孔思晦为孔浣之子、孔元孝曾长孙。孔拂三子孔元用有一子孔之全,孔之全有三子孔治、孔澄、孔济,孔思诚为孔治之子、孔元用曾长孙。故孔琥之后分孔元孝、孔元用两支,孔元孝居长。

曲阜孔氏族人说孔思诚不是孔子嫡裔,请求朝廷任命孔琥五世长孙孔思晦为衍圣公,元仁宗查阅孔氏谱牒,延祐三年(1316年)改由孔思晦袭封衍圣公。孔思诚只担任曲阜县尹,后历任国子监、安庆路推事、知恩州、江南湖北道肃政廉访司佥事、朝列大夫知濮州。其子孔克钦,世袭曲阜县尹,后代为仙源户、南泉户、齐王户、盛果户。

孔思晦少年天姿颖秀,从孔颜孟三氏学教授张篆,讲求义理、尊尚德行、不拘泥于词章之学。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1283年)其父孔浣去世,16岁丧父,家贫下田亲耕而不废学业,深受张篆器重。元成宗大德七年(1303年)游学于京师,得国子监祭酒耶律有尚赏识欲举为官,以老母年高为由谢绝耶律氏好意。元武宗至大三年(1310年)居母丧期满,荐为孝廉,授范县(今属河南)儒学教谕。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转任甯阳县(今属山东)教谕,俭约自律,尽职尽责,深受生员爱戴。

元仁宗延祐三年(1316年)授孔思晦以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给四品印。孔思晦袭爵后,请求朝廷新置典籍、管勾、司乐3人,分掌书籍音乐、钱谷出纳。庙宇、碑刻、祭器、礼器等皆整饬一新。编修孔氏谱牒,刻谱于石,以垂永久。得朝廷之命,恢复尼山祭田150亩,岁收入粟48石,又获命增置尼山书院,重开邹县子思书院。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升嘉议大夫,改给三品银印。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他上书请追封孔子之父叔梁纥为启圣王,母颜征在为启圣王夫人。卒于元顺帝元统元年(1333年),终年67岁。

三公并立归于孔治,孔治传子孔思诚,二孔夺嫡孔思晦获胜,明清因袭之。

(6)元朝衍圣公事迹

?

500

?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美国,美国家族,美国豪门,美国政治家族,美国裙带资本主义]美媒盘点美国当今最有权势“五大豪门” 布什家族居首
纤之魅减肥联系丽云。纤之魅时尚芭莎抗衰在哪买,找谁购买--伦娜综合门户网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