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食疗养生 » 正文

[读书,信息时代,读书模式,交互性阅读,诸葛亮读书]马平:好读书 不求甚解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分析鱼类的书名应该是鱼类学,分析鸟类的书名应该是鸟类学,分析我们人类的书显然就是人类学。在此我首先向大家推荐读一读人类学,以一个外星人的旁观者视角来看看人类自身的学科。

人类学,按照定义说呢,是是从生物和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进行全面研究的学科群。包括考古,去挖古代遗址和古人类的骨头;包括研究各个民族的宗教和巫术,看看为什么各地的信仰如此相似又为啥有那么多不同;甚至现代城市里大家怎么上班,怎么娱乐,怎么相亲,也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总而言之,就像我们研究非洲象和亚洲象的共性一样,人类学研究不同环境下的人类。

我最喜欢的人类学案例就是研究人们从原始部落进入现代社会的反应。我们人类的祖先在草原上生活了几百万年,用石器打猎,采集,生活在原始部落里。这段时间足够长,长到能够通过进化改变我们的基因,进化出一批最适应这种采集打猎生活的人类。我们现代人就是这种进化的结果。

在过了几百万年游猎部落生活之后,人类发明了农业,定居下来开始种庄稼,建立城市,建立文明,最终形成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从发明农业到今天,人类只过了一万年。虽然一万年对于文明史来说不短,但对于进化史来说,太短了,人类几乎完全没有基因分化。地球上任何两个民族都可以直接通婚,不存在基因障碍。这说明我们都继承了石器时代祖先的基因,这些基因不仅决定了我们的身体,还决定了我们很多思考方式。研究石器时代的部落生活,可以解释我们今天许多的行为。

比如说不管哪个民族,人类聚在一起吃饭的时候,吃的肉食都比较多。分散开吃零食的时候,吃甜食和坚果比较多。这是因为原始部落没有冰箱,不管打猎打到多大的猎物,都得一次性吃掉。所以全部落习惯在一起聚餐吃肉。甜食在原始社会意味着水果,男人们出去打猎的时候,女人和孩子们就去采集,摘水果,砸坚果。这些甜的东西、脆的东西可以一边摘一边吃,也比较耐放,可以放在山洞里,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所以不管什么民族,都是聚餐吃肉,零食吃甜的和脆的,没有哪个民族会反过来。

又比如那时候男人们出去打猎,都是全部落一起出动的。一个稳定的部落几十个人,能跑能打的壮年男人也就是十几个左右。所以,全人类的男人都形成了结成十几个左右的队伍去打猎的习惯。到了文明社会,大家不需要打猎也没地方打猎了,但男人的基因里还是埋着结队打猎的本能。所以男人扎堆的地方,基层组织的单位基本都是10多个人,这样合作才最有效率,多了少了都不行。现代步兵班的基本单位就是10个人出头,加一个班长。古代军队的基础往往是十人一队,这都是原始部落给我们留下的基因烙印。

其实这个推论最合适的地方是体育运动。世界第一运动是足球,足球每队上场11人,可以换三个人,平均每场是十二三人上场。橄榄球虽然修改了足球的规则,但上场人数也是11人。这不是个偶然的数字,而是我们从基因里继承的游戏规则。

除了足球和橄榄球,我们还玩其他球,比如说篮球排球冰球。但只要是有激烈身体对抗的球类,上场人次都会努力地接近十二三人这个数字。篮球上场是5个人,冰球6个人,但是随便换人,一场下来往往也是十多个人上场。排球上场人数是6个人,一局比赛允许换6次人,加起来正好12。这些数字都不是偶然的。

从游戏模式来说,球类运动的基本模式,就是这么十来个男人追赶一个快速移动的东西,这个东西不一定是个圆形,但一般来说肯定是动物皮包裹的有弹性的东西。这些男人要对这个球干什么呢?一般的目标都是赶到网里,然后庆祝胜利。这从哪个角度来看都像打猎。在球场休息的时候,会有一群女人跑上来跳舞,助威,这也是原始社会留下来的传统。我们现代人找个机会把他发掘出来而已。

所以我们没必要抱怨在球类运动上男女不平等,女人不喜欢足球。对足球的热爱本来就是男人基因决定的潜意识,女人看球本来去看最健壮,最帅的那个男人的,你让女人关心足球技巧,那是和基因对抗,没有好下场。女人最喜欢的运动是采集,过去是拿着篮子钻在灌木丛里翻草莓,现在是拿着包包在街上找自己喜欢的商品,几百万年的基因决定了女人喜欢逛街,这也是任何人拦不住的爱好。

足球和逛街的例子,说明人类的行为并不神秘,完全可以像研究动物行为那样归纳总结。读人类学,让我们在认识中摆正人类的位置。既不用宗教神秘主义去解释人类的行为,也不会两手一伸,说人类行为完全没有规律,没法预测。另外,看一些人类学的科普书籍,对各位谈恋爱会大有帮助,让人类的基因和文化力量当你的盟友,有时候比一套付了全款的房子更有效。

《裸猿》

这里我推荐的人类学书籍就是《裸猿》系列,三本。第一本就是《裸猿》,非常精确了描述了人类学家眼中的人类,就是没有毛的一种猿猴,从生物学和进化的角度来定位我们人类,讨论人类各种行为的原因。第二本是《人类动物园》,讨论了把这么多没毛的猴子扔到现代都市的水泥丛林里,我们会做什么反应。足球其实就是男人远离能打猎的草原之后,做出的一种补偿动作。第三本是《亲密行为》,讨论人类作为一种智能生物,怎么表达彼此的好感。看完之后,我们可以转头看看同宿舍的同学,观察一整天,相信你会有不同的视角。不过小心点,不要吓到他们。

读了这三本书,或是其他的人类学著作,无论是对人类自身的认识,还是谈恋爱追异性的能力,各位应该都能上一个台阶。如果大家对人类学有进一步的兴趣,那我就不继续开列书单了,现在是搜索引擎的时代,只要你对一个话题有兴趣,相信你一定能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

天文数字

对人类自身有个认识之后,我建议大家去认识一下人类的物质生存环境。读一点天文学和地理、地质学。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建立一个感性模型,争取闭上眼能想象你在这个宇宙里的定位,就像你闭上眼能想出你在学校的位置一样。

在这里,我提个问题。在大家的直观感受里,中国现在的空间站,天宫一号的轨道离地面近,还是上海到徐州近?  由于我经常坐火车在北京和上海之间跑,经常是上车两三个小时,火车就到徐州了。但是,天宫一号发射的时候,我记得用了差不多24小时,天宫一号才进入现在的轨道。一个是火箭速度飞24小时,一个是火车速度开两三个小时。在我的直观感受中,应该是天宫一号远,徐州要近才对。

实际上呢?天宫一号距地面三四百公里,比南京远点,肯定比徐州近的多,从我们头顶上飞过的时候,差不多和合肥离我们一样远。在座的同学,估计大多数人的家乡比天宫一号远的多。对我来说,读天文学,读一点地理学,首先就是解决这个感性模型的问题。

为什么天宫一号要以三四百公里的高度飞呢,因为天宫一号要基本避开人类日常生活的环境。人类需要空气生活,一般意义上的稠密空气只在地面附近几十公里存在。前年个美国人从40公里高空跳伞,我们就说他在大气层边缘跳伞了,是人类肉体能承受的极限。天宫一号距离地面的距离是这个人的十倍,就是为了避开更稀薄的大气层。

刚才这个推算实际上反映了一个事实,就是从宏观来看,人类生活的圈子更接近于一个二维球面,而不是三维空间。不带氧气,人的生存极限高度是10公里左右,最深的钻井和海沟都差不多是10公里深,加起来厚度不超过20公里。但是这20公里的厚度,延伸到整个地球表面,构成一个直径一万多公里的球体。如果把地球缩成一个一米大小的地球仪,20公里就意味着不到2毫米的厚度。如果是个玻璃球的话,这个球恐怕放在地上就碎了。

在这个模型里,天宫一号和许多卫星就在离地面几厘米的地方飞,同步卫星在三米外,月球呢,离地球三十多米,差不多就是一个篮球场的长度,大小比篮球略大。太阳呢?是15公里外一个100多米大的球,相当于我们在虹桥机场看人民广场的上海市政府大楼。现在冥王星不算行星了,距离我们最远的行星是海王星,在500公里外的太阳系边缘,是另一个5米大的球。最近的恒星离我们是400万公里。注意这400万公里是模型里的数字,真实距离是4光年。

对我而言,在教科书之外读天文学,目的就是建立这种我能理解的数字模型。一般来说,数字后面的0超过十个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失去理性判断。教科书告诉我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叫一个天文单位,最近的恒星离我4光年,银河系有十万光年大小,但这种数字我很难理解到底有多大。所以我需要给自己建立一个能理解的感性模型。前面我说,在那个模型里,海王星在500公里开外,和徐州到上海的距离差不多,这意味着在太阳系里找地球生物圈,就像在一个省那么大的范围内找一个一米大的玻璃球。我一下子就明白人类有多渺小了。

关于天文学的科普书籍,我推荐一本毛泽东喜欢读的天文科普书《大众天文学》,1973年法国总统访华,毛泽东还专门问这个作者的情况。美国人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写的《万物起源》和卡尔萨根的一系列书籍都不错。当然了,天文学的科普书很多,不一定就看我推荐这两本,我只是提供一个经验,希望大家看天文学书籍的时候,务必不要被数字吓倒,而是要把他们转化为自己能理解的数字,必要时自己用纸做几个模型体会一下。这样,对于我们这些外行来说,读天文学的第一个目标就算达到了。

地理的尺度

除了天文学,地理学和地质学也是帮我们给自身定位的科学。其实我这方面也读的不多,真正留下的最大财富是对一个单位的理解,就是“立方公里”。地理学和地质学经常用这个单位来衡量河流的流量,衡量冰川和岩层的规模。比如说,长江每年入海水量是1000多立方公里,中国冰川总量是5000立方公里,1991年菲律宾火山爆发,一次性喷了5立方公里岩浆出来,一次台风带来的降水也有几十立方公里。海洋的总水量是13.7亿立方公里。这个单位是不是听起来不算大?

实际上,这个单位看起来也不算太大,顾名思义,一立方公里就是长宽高一公里的立方体。上海这边,从外白渡桥到延安东路隧道是一公里,或者说,两条宽马路之间的距离就是一公里,1000米,正常人用10分钟就能走过去,体格好的人不到3分钟就能跑到。迪拜那个全世界最高的大楼,哈利法塔,也接近1公里高。按照这个长宽高做一个立方体,看起来的确也不算啥。

虽然长宽高看起来都不大,但是,一立方公里是长宽高的乘积。一千米乘以一千米再乘一千米,是十亿立方米。我们每个人洗一次澡,是用不了0.1立方米水的,一立方公里的水可以给全世界的人泡澡。反过来说,人的密度和水差不多,每个人的重量夸张点算,是100公斤,0.1立方米。70亿人挤到一起,如果把中间的缝隙挤出去,最多也就是0.7立方公里。还装不满一立方公里。扔到随便一个略大的峡谷里面,或是山脉里,根本就不起眼。

我第一次计算这个数字的时候才意识到,虽然在自然界,也就是我们前面说的这个玻璃壳里,一立方公里不算啥,但是对人类而言,立方公里必须是谈到全人类的时候才能用的大单位。这个单位实际上就是70亿人类合力改造地球能力的极限数量级。三峡工程是作为千年工程设计的,物理尺度只有一两亿立方米,也就是0.1-0.2立方公里。京杭大运河挖了两千年,算上现代疏浚成果,不过是几立方公里的土方量。全世界每年上千万矿工,几百万台机械,日夜不停的挖矿石,一年能挖多少矿石呢?才4立方公里。这还亏得我们有许多露天矿,沿着地面挖就能挖到矿石。这些所有的工程成果堆起来只能算个中等山头,倒下去填不平一个普通的山谷。任何一个山区的同学,都能在自己的家乡找到一个无人的山谷,把人类一年的文明成果都填进去藏起来。

换句话说,考虑人类世界的事情,千万不要随随便便让数字超过这个单位。现在许多人在网上发表言论,动不动就要挖掉一座山,或是要填掉台湾海峡,解决统一问题,这本质上就是对人类自身定位有误。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人经常做这种忽悠。我不知道你们这个年龄的人是否听说过牟其中这个人,他在赚了一笔钱之后,号称要炸开喜马拉雅山,让印度洋的暖湿气流进入中国西北改变气候。当时还真有不少人相信,甚至投资,现在这哥们还在监狱里住着。这几年,每当天气异常,微博微信上总有人去攻击三峡工程,甚至连汶川地震也要怪三峡,这种流言能到处传播,说明地理学的科普工作有很大欠缺。

不过呢,一方面有些人把地球想象的太小,把人类想象的太强大。另一方面也有人因为对地理学知识的恐惧,把地球想象的太大,觉得地球无边无际,干什么都行。这也需要对地球的规模有感性认识。

比如说,我们站到海边,看轮船逐渐开过来,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甲板,再看到整个船身,这实际上就是看到了地球的弯曲。远方的船会因为弧度沉没到海平面以下。平地上虽然不好测量地球的弧度,但是我搞道路测量的时候记得一个数据,就是测量距离只要大于300米,就必须考虑地球弧度对高程的影响。换句话说,就在人类肉眼可见的范围内,地球这个球面和平面的偏差已经很大了。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标签:人类 公里
男子身着美团外卖工作服虐娃视频疯传,美团回应
yso黑金咖啡真能减到理想体重?yso减肥黑咖啡--伦娜综合门户网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