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健康 » 正文

杨先让:我的同学李宏仁理所当然是中国石版教学的始创者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7月2日,中国石版画艺术奠基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李宏仁在北京隆福医院离世,享年89岁。李宏仁先生是新中国第一个石版画工作室的创建者。上世纪五十年代,国内石版画教学和创作领域均是一片空白,他潜心研究石版画的制版技术,进行大量的教学实验,使得中国石版画教学和技术逐步形成完整的体系,是我国从事石版画研究、创作和教学工作时间最长的先导。7月3日,曾任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主任、教授的著名艺术家杨先让撰文怀念李宏仁先生——这位一生专心实干的艺术家。

2013年8月29日,李宏仁先生在“李宏仁石版教学研究展”开幕现场 徐新立/摄
悼念老同学李宏仁教授
文/杨先让
李宏仁是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绘画系毕业的高材生并留校任教。他主要的任务是在新成立的版画系负责建立石版画专业教学,因为他的素描优秀的缘故。
建立石版画专业谈何容易,调来一位石版技工李勤,他们俩跑遍北京地区倒闭的石版印刷厂,去收购人家废弃的石版和印刷机运回美院,真是白手起家。他自己又要翻书自学磨石版、制作腐蚀石版印刷等等的技术,最后画出、腐蚀出、印刷出石版作品来。搬石板、磨石版以及石版印刷一系列的工序都是体力活,尤其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在肚子吃不饱的情况下他是真遭了罪,身体缺营养,患过浮肿病。
他性格内向,一直是默默地闷头实干。可以说中国的新兴版画运动进入学院教学,中央美术学院成立的版画系属首例,那么石版教学也属首例。李宏仁理所当然是石版教学在中国的始创者。
石版专业在当年课程安排不多,选修者也不多,他却成功地培养出了吴长江、文国璋这样优秀的石版画专业的研究生、著名画家。
更令人感动的是,在当今物欲泛滥、人情淡薄的环境下,李宏仁教授绝对属于清贫知识分子弱者行列,他没有条件出版自己的画册,然而可喜可颂的是,他的学生文国璋一手出资负责为他的恩师出版了一本极精又美的大画册。这太难能可贵,深深地安慰着病魔缠身的李宏仁。
《赵一曼》,52cmx34cm,石版画,1981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文革”中美院造反革命闹得纷纷扬扬。版画系中,老教授们属被整的对象,年青教师与学生们一起属革命造反派。中年的我和庞涛、李宏仁也成立了一个战斗组,显然我是打头的,李宏仁跟着我没少挨造反派的批判。
李宏仁有一股专劲,他对创建石版工作室一专到底。谁也不会想到,他对演戏的创造角色也是倾心专注。
做学生时,1953年,他们毕业班由蔡亮领导组织表演一出“大马戏团”,他装扮与他平时为人作风反差悬殊的小丑,贯穿始终,精彩之极。
1962年我在美院负责导演一出小话剧《箭杆河边》,主要演员由青年教师担任。两个学生毛风德、李元珍参加演儿童角色,李宏仁演地主。化妆、人物设计全由他自己去完成。也是精彩之极,被评说:演技绝对超过“人艺”的演员。
“文革”下放石家庄军垦农场劳动改造。青年教员司徒兆光负责组织演出木偶戏《智取威虎山》这一革命样板戏。李宏仁负责演座山雕。他把手上掌握的木偶座山雕和他在后台演出的自己相配合,也是演活了座山雕,被称赞不已,让人佩服。
“文革”后他曾去英国进行交流活动,我感觉他泡在石版工作室的时日很多了,都是为了将浪费掉的日子补过来。1980年,我离开了版画系,负责另一个新创的系,失去了相处的条件。1983年我去美国探亲,在阿肯色州小石城,我认识了黑人石版画家斯密西(A·J·Smith)与他后来相交,并互赠作品。当时在我心里完全想的是李宏仁的石版专业,因为斯密西的作品,大多是表现他的黑人生活,而且写实技巧纯熟,艺术处理得十分独特,我相信李宏仁一定喜欢。回国后,我即将两幅斯密西的石版画送给李宏仁,一幅是《祖孙》,另一幅是《童年》。他那么认真地用放大镜观察其制版效果和印刷水平,高兴地一再谢我说:“对教学参考很难得!”当然我也欣慰。
《石版工作室》,27.5cmx38.5cm,石版画,1993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前几年在美院展览馆展出他的作品,他坐轮椅来参加开幕式。我也出席了,看着他的一系列石版作品,再看看他那瘦弱的身体,我不能不对老同学(我比他高一届,1952年毕业)、老同事、老同行(我的几幅石版画作品都是在他指导下完成的)说几句话,其中我说:“李宏仁先生是我校版画系的功臣……他的身体多病,我看都是被那些大石板压累的……。”我们相对落泪。
我周岁90,他比我小两岁。还记得文国璋为他出的大画册是由我提写的“李宏仁画集”几个字,他来电话说:“你写的字真漂亮”。李宏仁走完漂亮的一生!
安息吧,我的老同学。
杨先让
2020.7.3
▲ 杨先让先生手稿
(转自: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黄河十四走》
杨先让、杨阳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7月
荣获中国民间艺术最高奖——第十四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杨先让教授被文化和旅游部、光明日报推选为2019“中国非遗年度提名人物”; “《黄河十四走》立体营销拓展计划”在“2019年全国社店营销及年度人物推展活动”中获评“营销金案”。
自1986年至1989年,杨先让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民间美术系的组建者之一,率领考察队14次深入黄河流域,考察当地的民间艺术种类、艺术风格、民间艺人、节庆习俗等,足迹遍及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8省(区)。
在走访中,考察队积累了近千张图片资料,并整理出二十多万字的文本,汇集成《黄河十四走》一书。书中不仅详述了诸如安塞腰鼓、汉画像石、木版年画、剪纸、农民画、石刻、泥(面)塑等民间技艺,还分析了其艺术风格、反映的民俗风貌、折射的文化内涵等,并记录下当时优秀的民间艺人(如刘兰英剪纸、苏兰花剪纸、潘京乐皮影等),为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资料。
《黄河十四走》以真切的文字和鲜活生动的图片,记录下80年代黄河流域的民间艺术,让古老的民艺得以传唱至今……
《杨先让文集》
杨先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11月
第一届京东文学奖入围作品
获《新京报》2016年度致敬好书(艺术类)
2017博库·全民阅读周刊春风图书势力榜“年度致敬
单本简介
《我是岛里人》
《我是岛里人》是一部个人史随笔集,以作者的成长以及家族的变迁为主线,写他的家族、亲朋、师长、故乡等一些人与事。在杨先让饱含热情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了浓浓的家国情怀,这是他们那一代人的底色,更是那一代人锲而不舍的生命追问。杨先让是新中国第一代的艺术家,他对家族的记录,就是对时代的记录,其中的人与物如同他的版画一般,以他情感浓厚的笔触展示给时代。
《梦底波涛》
杨先让是先行者,这首先体现在他对中国民间艺术的梳理上。在20世纪80年代,“文革”刚刚结束的时候,他偶然进入了民间美术领域,从此便与民间美术结下了不解之缘。更是在社会对中国民间文化尚没有清醒认识的时候,他用了四年的时间,前后十四次踏上了黄河沿岸考察民间艺术之旅。
在《梦底波涛》中,可以读到他对其他同行者的提携,以及对民间艺术家的传扬,尤其是他写的《美洲札记》,不只介绍美洲的民间艺术,更重要的是与中国的民间艺术进行比较,借此阐明对研究中国自己的民间艺术应具有的态度和应站的高度。
《三人行》
从1954年杨先让第一篇介绍董希文的油画《春到西藏》开始,他便以“业余”的姿态写他所经历的八十多年人生印记,其中有他接触到的一些师长,也有让他感动的同辈艺术家,还有一些是不断带给他惊喜的青年艺术家。当然更不乏一些其他艺术大家,譬如郭兰英、于是之、郎毓秀、李苦禅等。他的写作,以艺术为本,情感浓烈,笔触所到之处,浑然天成,这是他情感真挚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的怀念、对人的情谊,以及对时代的责任。
杨先让是为时代造型的艺术家,同时也是记录时代的艺术家,尤其他笔墨所记录的艺术家,还原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百年发展史,这也使得《三人行》独具珍贵价值。
《我为主》
“我为主”几个字取自杨先让与温家宝总理的通信。这几个字不仅对于杨先让,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都有着根本性的意义。
在《我为主》中,杨先让写了美国艺术的现状,也写了美国艺术与生活的融合,还写了在美国生活的华裔艺术家、科学家等,更写了他在国内外为中国民间艺术奔波宣传及在海外进行的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些事。
杨先让老师的文字都是有感而发、情感所至的。
《徐悲鸿》
杨先让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8年2月
在杨先让的艺术生涯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这个人就是徐悲鸿。杨先让1948年考入国立北平艺专(也就是现在的中央美术学院),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在徐悲鸿生命最后的五年(1948—1953)得到他的教导。
在《徐悲鸿》这本书中,杨先让以学生的视角讲述了徐悲鸿的一生:从徐悲鸿年少时随父习文学艺,独闯上海滩、北京,留学欧洲八年,回国后献身美术事业,到徐悲鸿的美术创作理念、美术教育思想,丰富而曲折的情感经历,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追求与选择……
学生记忆里老校长的音容笑貌,来自徐悲鸿亲友学生的口述材料,大量的绘画作品与历史照片,展现了徐悲鸿在艺术家、丈夫、父亲、教师、校长等多重身份下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复杂的人生选择,还原了一个真实客观、丰富立体、有血有肉的徐悲鸿。
原标题:《纯粹纪念|杨先让:我的同学李宏仁理所当然是中国石版教学的始创者》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百年瞬间(六十四)| 许海峰为中国赢得第一枚奥运金牌
【出版资讯】《蓬安年鉴(2021)》出版发行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