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我们
QRcode 邮件联系 新浪微博
首页 > 清境健康 » 正文

[湃客]11 年了,莫言终于出了新书

   条点评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顶部

原创 魏小河 魏小河流域

01
时隔十一年,莫言终于出了新书《晚熟的人》。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录了莫言从2011至2020年创作的十二篇小说。
坊间流传着一个「诺奖魔咒」,据说作家一旦得了诺贝尔奖,就再也写不出好作品了。
这种说法有许多案例佐证,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很多作家得到诺奖时,已经停笔;也有人认为,诺奖让他们得到满足,不再有奋斗目标了。
当然,也有反例,比如马尔克斯,他在获得诺奖之后,还写出了《霍乱时期的爱情》。
那么,莫言会属于那一阵营呢?在获得诺奖之后,他还能再攀高峰吗?还是从此偃旗息鼓?
对于这种问题,我其实不大感兴趣。有好作品,看就行了。没有,也没有什么关系。我们对任何人,都不必强加自己的期待。
不过,说回莫言的小说,我其实有点惭愧,因为我一直没有读过莫言的小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对于莫言这一代80年代崛起的作家,都读得很少。自我分析,还是和趣味有关,再加上年轻时莫名其妙的反叛,对这些成名成家的作者,刻意保持了距离。中文写作里,倒是对民国作家,以及70后、80后和海外作家关注得多些。
这里面到底有什么道理吗?好像也没有。
以前觉得,反正以后总会读到的,不着急,碰着了再说。如今,确实也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批作家了。接下来,我可能会一个一个作家读下去,假装自己在八十年代。
但这也是后话,会不会有这个功夫,未可知也。
说这么多,只是透个底,我对莫言的文学世界,其实并不熟悉。
所以,今天只是谈谈《晚熟的人》。
02
在这本新书里,莫言所写的还是高密东北乡。
十二篇小说,几乎有十一篇是第一人称叙事。在这些小说里,「我」就是莫言,莫言就是「我」。小说的内容,也往往由「我」的回乡见闻串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读起来颇有趣味。
有一部电影叫《杰出公民》,讲得也是一个大作家多年后回到故乡的种种遭遇。
不同的是,《杰出公民》讲的还是作家的故事,但莫言在这本小说集里,更像是个「导游」,带我们将目光锁定在东北乡,和这片土地上的人。
总的来说,这本书里的小说很松弛,不是那种有大企图的作品。
所写的主题,大致有两三类:
第一类是各色人物谱。
这些人物往往有其生命力蓬勃的一面,但又有一些人性的弱点,有的夸饰,有的偏执,有的狂妄。
我稍稍来统计一下:
一号人物——《晚熟的人》里的蒋天下。
乡村企业家,八面玲珑,肚皮大,爱追牛。
二号人物——《斗士》里的武功。
没底线,不要命。跟别人打架,说已经给老娘准备了老鼠药,自己光棍一条,没什么不敢的。
三号人物——《诗人金希普》里的金希普 。
「俄国有个普希金,中国有个金希普」,这是一位要走向世界,盲目且自大的「诗人」。
四号人物——《表弟宁赛叶》里的宁赛叶。
和金希普是好朋友,金希普是「诗人」,宁赛叶是「小说家」,他们都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抱怨一切。
五号人物——《红唇绿嘴》里的覃桂英
外号「高参」, 偏执胆大,有点像武功,一辈子与人斗,「其乐无穷」。善于利用网络舆情,是掌握了新武器的「难缠人物」。
不得不说,这些主要写人的小说,都挺好看。或许是因为莫言对这些人观察得确实很透,尤其是乡下人恶的那一面,那些狡诈、不讲理同时又勃勃生机的样子,如在眼前。
这些小说的基调是讽刺性的,读起来让人忍俊不禁。
第二类是对人性晦暗处的回望。
这类小说都不长,其中的人物不像前一类中那么个性鲜明。
比如《左镰》,因为「我」的一句话,竟造成一个人失去了一只手。
起因是几个孩子在河里玩水,村里的傻子跑来,一丝不挂。孩子们泼他水,甩他泥。后来傻子的爸爸找上门来,「我」和二哥都将矛头指向了田奎。我们一口咬定,是他带的头。后来,傻子的爸爸也去了田奎家。谁知田奎的父亲竟将田奎的一只手砍了下来。从此,田奎只用一只手干活。
此外,在《地主的眼神》《晚熟的人》等小说里,都可以看到莫言对复杂人性的精彩描摹。
第三类是对底层权力关系、官民结构的观察和展现。
这类小说也是讽刺基调,读起来很欢快。
《天下太平》就是这样一篇小说。全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展开,写得是一对父子在一个村庄的池塘里网鱼,网上来一只大鳖。孩子发现了他们,要求他们把鳖送给自己。两人本想骗骗他,让孩子看着鳖,结果孩子手被鳖咬住,惊动了全村。村书记来了,主任来了,村民来了,警察也来了。一出好戏,真正上演。这里面,有各色人的反应,也牵扯出底层官员和村民之间的利益纠葛,每个人都活灵活现,油滑、现实。
03
提起莫言的小说,人们首先提到的,一定是语言。莫言虽然给自己取了笔名莫言,但是下笔却是喷薄汹涌,一泻千里。
这一点,在这本书里,倒有些收敛。不过,还是可以感到莫言小说语言有一种喧闹感,在他的小说中,语言好像自己会增殖,自己要扩散。
此外,便是他构筑的「高密东北乡」了。很显然,这本书仍然在往这块地界添砖加瓦。有些人会觉得这样做太简单了,没有挑战。但我第一次读莫言的小说,体验还是不错的。
他写的就是当下,而且是农村的当下。这并不好写,农村这几十年的变迁,复杂、暧昧。农村人的复杂,更是和田园牧歌相去甚远。而莫言对这些人物的把握,可称精到。
另外,这里的几乎每一篇小说,都包含时间维度,时代的影响或多或少的出现在每一篇小说里,成为隐隐发痛的背景。
最后,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可感到一份坦诚。或许已经很难回避,所以干脆将自己已经身居高位的这一身份,放入小说,不仅不那么隔膜,反而更为真实。带着一些些自嘲。
关于莫言的小说,诺奖评委在授奖词里是这么说的:
他能用讥笑和嘲讽来抨击历史及其弄虚作假,也鞭笞社会的不幸和政治的虚伪。他用嬉笑怒骂的笔调,不加掩饰地讲说声色犬马,揭示人类本质中最黑暗的种种侧面,好像有意无意,找到的图像却有强烈的象征力量。
用于这本书,也蛮准确的。
Ps.这本小说中当然并非篇篇佳作,对我来说写洗澡和按摩经验的《澡堂与红床》就有点无聊。不过,倒也不必因为诺奖而抱了太高的期待,以至于大呼失望。
#更多文章
- 感谢关注 -
魏小河
(读书、电影、生活)
微博 | @魏小河
B站 | 魏小河
公众号 | 魏小河流域
豆瓣 | 魏小河
原标题:《11 年了,莫言终于出了新书,来聊聊吧》
阅读原文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内容正文底部
关于端午节你不知道的知识~~
【“两委”换届】木里图镇顺利完成村委会换届选举 预选工作

已有条评论,欢迎点评!